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
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走到了他發展的盡頭。


      原本看著這本書,以為迎接我的將會是一場三百多頁的煎熬,畢竟至今雖然歷史都讀的不錯,但也只針對考試,不曾看過史學方面的書。後來在記憶中搜尋萬曆十五年到底發生什麼事,在歷史課上,老師編的詳盡講義中,只覺得明神宗萬曆皇帝是個倒楣的皇帝,跟宋神宗一樣在位時都有人試圖振作,宋神宗的王安石變法,因王安石的剛愎自用,最後失敗還造成新舊黨爭;明神宗時的張居正結局還好些:使政局一時清明,可惜人亡政息。明神宗在位時卻發生了更多麻煩事,如豐臣秀吉攻朝鮮,但都沒提到確切時刻。但是發現台灣有兩本、風雪定陵又太厚,只好翻開這部我原想一輩子都不可能有興趣的書,事實證明,偏見會令人在自以為是的狀況下,錯失許多珍貴東西,幸好學校讓我們選了這些書,尤其是讀到後面作者所寫「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更讓我覺得各行各門實在是各有大學問,也十分佩服作者,到底要研究多少史料、到底要如何思考,
才能看清楚整個時代的脈絡蹤跡、才能理出整個歷史的真相緣由,而又要以通順流暢的文筆把他寫出來,讓我這種人也能看下去也能看的懂,真的很佩服!
     
      讀完此書(也不算讀完,附錄兩篇很詭異,看不太下去),深感自己的駑鈍,第七篇李贄部分,講述了許多有關哲理、儒、道、心學、理學等的理論,以及李贄本人的矛盾,這篇我看的只能說「霧煞煞」;而看歷史書如能將整本書從頭連貫,體悟到整個問題的核心,與之今昔對比,那必定是腦中條理十分清晰、看後不忘前的人才做得到。條理清晰才能整理腦中接收到的資料,並作出結論;看後不忘前才能讓整本書首尾連起呵成一氣,找出連貫其中的重點。可是兩樣我都很不行,感覺就很難把這本書完整的表達出來,要不就是寥寥數語、要不就是不知所云,只能企盼還能讓人看的下去就好。

      在中國自三代以來,除了較混亂無一統的片段,所有的朝代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明代(也許我學到的並不是全部),可能是開國的洪武帝會濫殺功臣、凌辱文人,而後靖難之變的永樂帝開始了宦官的時代,再來也沒有可以有政績的皇帝了。使讀書人思想僵化的八股文也是自明始,而在明代中葉前,中國的科技是領先其他尚在發展地區的,但就在這個朝代,中國一路後退,不管是科技、經濟、社會、國力。這應該不是明朝開始的錯,從更久遠以前,就如同書中所說,中國自千年前便開始以道德作為一切事物的準則、以儒家思想作為統馭整個社會的工具、以文人作為了整個社會的代表模範,在看這本書之前,總覺得「昏庸」的皇帝都很討厭,擁有莫大的權力卻不知善加利用,卻不知原來皇帝也是有窒礙難行的,書中的文人集團竟是掐住皇帝的那隻手;也不知原來那時的皇帝代表的天意只是用來當做吉祥物鎮在那,只要表現出依照儒家所說的完美的禮範,百官生民便能因此受到感動而內省遵照,從而靠各自內心的良知去把事情做好,這在現今聽來根本有如奇譚,也許是在當今上樑亂的可以的情況下,我們才無法體會吧?!張居正變法大家都稱讚,沒想到本人的操守竟然有問題,而且竟會是這樣失敗,除了本身的問題之外,文人集團也是一大問題。

      書中很詳細的敘說整個文人集團的中心思考方向以及為何會演變成後來這種樣子,就我看來,簡直從頭到腳都是問題,是說不管哪種制度都有致命的缺點嗎?而明朝所實施的制度缺點又最嚴重,值得深思,明清的中央集權最是有名,好像皇帝要做什麼是無所不能、無人能止,但萬曆皇帝卻拿文人們沒輒,要是一意孤行很可能會被輿論給壓死甚至被推翻,於是就被困在紫禁城裡,最愛的女人之子無法為帝,死後連合葬也無法,文革時墳墓還被破壞,讓人覺得是個對什麼都無能為力的人物。兩代首輔的張居正及申時行風格迥異,但好像不論怎麼做,就是有人可以挑你的毛病作文章,申時行深知整個官僚的問題,卻也無能為力,做事不宣傳,人家又說沒政績。這兩個人的故事呈現了整個明代政治的問題,而清官海瑞則點出了整個官僚的矛盾現象,到底收受介於合法及不法間的餽贈是可為亦或不可為,整個文人官僚們間的差異間隙就露了出來,成派成系,勾你鬥我,爾虞我詐,在今天的社會亦是多不勝數,在一家公司甚而公務機關到學校,你選了誰、你提拔誰,哪個派系的背景較強,要是想當瑞士中立,人家也要把你給鬥下去,每每想到這種社會黑暗,就覺得人為了生存是可以很髒的,現在工作繁忙的社會都有派系,何況是感覺閒到不行的古人,我覺得海瑞能堅持自己的道德理想是很厲害的,畢竟有那麼多人為了各自的理由向社會現實低頭。在國家軍事上,明代可真是讓我徹底訝異了,

      以文人政治最富盛名的即是宋朝,從不知道明代居然是這麼不重視軍隊國防,
倭寇猖獗在台灣史中亦有提到,因倭寇明實施海禁,於是台灣遂成為了新的集散地,開始了台灣的發展,戚繼光很有名,在那種情況、那種政治環境下能夠率兵打贏倭寇,真的是有天才,能活在現實解決問題,看到書上講到的作戰方式,總是肉搏,不禁令我想到現代戰爭,實在沒意思,一顆、兩顆飛來飛去大家差不多就死的死、傷的傷、不傷也病了,所以人類真是自取滅亡,二次大戰也結束了六十週年,創傷始終未平,日本官方的態度實在叫人心寒(我無法忘記看到記載的南京大屠殺及七三一部隊),這都是題外話了。

      我一直對儒學很有意見,雖然本人也被它薰陶了近十六年,「女人要服從男人」這個規則到底是誰讓他們一直保持下去,寫女誡的班昭更是讓人失望,三從四德、政權、族權、夫權就把女人扣的死死的,偶有一個武則天就被說成世紀大惡女,這些都只是牢騷話,我不是大女人主義份子。但是道德及法律是維持現在所有秩序的準繩,若是沒有了它們,這個世界就會變成徹底的弱肉強食了吧?!
      

      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很笨,雖說駑馬十駕,但連進步方法都不知道,又要如何十駕,不過倒是有個體悟,也許非作者主意,事情常常發生在小如微末之時,而當注意到的時候已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能夠見微知著的人實在不簡單,

      就像當年,應該也沒有任何臣子會預料到一些冊封、參劾之事,會讓一位君王從此不早朝二十幾年,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走到了他發展的盡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