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算是熱騰騰的心得吧?!
畢竟上週才上映的新片,美味不設限。

如同很容易被Trailor吸引的我,手刀買了在信義威秀的特映票

Director : Lasse Hallstrom (在台比較著名的片有Dear John、濃情巧克力Chocolat)
Cast : Helen Mirren, Rohan Chand

故事大意描述從孟買家鄉逃離的Kadam一家人,在命運之神牽引下來到法國南方的小鎮,
先受到美麗女孩Marguerite(Charlotte Le Bon)的援助,父親則決定要在此、
在Madame Mallory經營的米其林一星「垂柳餐廳le saule pleureur」前
開起了印度餐館Maison Mumbai,
對小鎮而言是個衝擊與碰撞,對Madame Mallory而言更是無法忍受的存在,
男主角Hassan Kadam設定是承襲母親的好手藝且是具有相當料理天賦的未來之星,
也對Marguerite極有好感,受到法式料理吸引而希望能在垂柳餐廳學習,
與Maguerite互相較量,從此展現才華,協助Madame Mallory奪得第二顆米其林星星,
再被挖腳到巴黎大餐廳一展長才,
但在繁華看盡後,卻決定回到當初的小鎮,與Marguerite一起邁向未來與第三顆星星。

整體而言,是個通俗劇可以想像的劇情發展,最後返回小鎮重新再起也在意料之內,
音樂部分我覺得融合得不錯,印度味濃厚卻不覺得偏,
演技方面就是Helen Mirren撐場面但卻被迫說法文,
通俗劇有其反應社會現實與觀眾偏好的能力,
但太多想處理卻點到為止甚至弄巧成拙的地方,成為最大的遺憾。

先說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本片想透過美食達到,
法國小鎮居民從不認識印度菜到愛上印度菜,
印度廚師從只會做印度菜到透過法國菜登堂入室成為名廚,
但這些並沒有解決影片開始提及的偏見、歧視以及文化衝突,

Madame Mallory一開始嫌棄印度菜是小吃,難登大雅之堂也只有咖哩,
音樂吵雜俗不可耐,印度爸爸愛殺價很下流,
主角Hassan必須透過法國菜的技藝獲得認可成為名廚,
即使是有個印度血統,充其量也只是點綴、增色,
個人覺得這很明確的反應的一個現實─美食的觀點是西方式的,是法式的,
就如同米其林評鑑在亞洲遭遇到的困難,
以西方傳統或法式料理為基礎的評鑑,其公信度在亞洲到底如何,還是未知,
但影片卻再次以理所當然的態度展現這種美食唯我獨尊的概念。
甚至Madame Mallory在影片中還是完全沒吃過印度菜!
只有主角爸爸跨越分隔線,到垂柳餐廳吃到兒子做的法國菜,
到底印度菜、文化有沒有被認可呢?或是說為何需要被認可?都沒有點觸。

再說到男女主角心境的變化,從競爭敵手到情侶,
這個變化就在垂柳餐廳得到第二顆星星後,Maguerite終於放棄,
承認Hassan的天賦與能力,然後呢???也不是說要走女權路線,
但實在也太交代不清以及小看Maguerite的意義與象徵了。

還有Hassan媽媽在本片中的象徵到底為何?
是男主角的啟蒙、是爸爸的精神支持,但這個意象也沒有貫徹整片,
簡直虎頭蛇尾。

因此在故事發展上雖然有融合之意,但在轉折以及原因上都交代不明,
主角們個性也未見彰顯,Madame Mallory號稱以垂柳餐廳的一切為命,
但讓進法國料理廚房不到一年的Hassan擔任大廚?!
我想在現實上也實在不合理(一堆名廚表示)
缺乏深厚且完整的故事基礎以及價值觀選擇與處理手法不明,是本片的缺憾。
但作為一個看看即可的片,也許還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事,不是只加一些香料就可以天下太平的。
香料共和國在這個態度的處理上就讓我覺得成熟許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