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記 

 

一忠 26號 駱巧軒 1847

 

    想了一件事很久了,一直無法把它寫出來,又或許曾經寫了出來卻不為人知。起因是一連串的疑惑,不敢發表的原因是害怕自己的不成熟,但疑惑放置心底許久終究無法有個解答,無論自己如何跟自己對話也都理不出頭緒,因此整篇文章可能都是建立在不成熟之上,在我自以為成熟的時候。

 

    我想了一件事很久了,每當有人提及關鍵字時,我就會不斷的想,但是,我總覺得我這些思考參雜了太多主觀強烈的意識,尤其是情緒。聽到有人是屬於比較會批判型的,我總是蠻不爽快的,第一:什麼是批判型的人?第二:那為什麼我們不會批判?第三(這個可能就比較情緒化了):這樣講的好像我們其他人都蠻鄉愿的。第一個問題,答案應該是說批判型的人對於週遭的事,當有覺得不合理的時候,便會大聲的說出來,說出心中的質疑與看法

 

第二個答案,我想了很久,個性當然是主要的因素,那我呢?什麼個性讓我不是批判型的人?對於人(指同學,政治人物批評起來我比較心狠手辣)我的批評都只會跟最親近的幾個同學講,我想,有時候這也不是說壞話,而是當價值觀差異甚大,我們卻又未做好無止盡的包容時所產生的不滿,而會傾訴的對象往往又是價值觀很接近的,但是,搞分裂這種東西我們是完全厭惡的,當妳自成小團體時,你已經阻擋了你們與他人的聯繫,我覺得在現今這種價值觀迅速倒換與極度多元的情況下,會對有些人產生受不了的情形應該是屢見不鮮了。對於事,我覺得我的不批評都是出發於「謙虛」,宇宙太廣大了,未知的事物太多了,已知的而你未知的也多如繁星,你要批評一件事的時候,你有想過自己的能力與思考深刻厚度嗎?往往我們看事情都是看到表面,很多事情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樣單純,當妳有天發現自己的自大與無知後,還能再這樣繼續批評嗎?但這也不代表是姑息養奸,如同校務,你可能非常不滿,覺得守舊陳腐,但我可能是這麼想的,制度的產生目的與效果,主事者的壓力與考量,當然這不是說你批評校務是很輕率的,而是我們往往了解的太少太少了,像新聞一樣,一件事情你不真正的了解分析,哪能得到最接近核心的東西,因此,我「以為」我一直都是比較不想開口的。第三個問題,也不是誰能回答的問題,她只是在聽的當下產生的一種對比性的忌妒吧?!

 

    現在我這樣講,與上述的評斷,又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好像又是了解不夠深刻,怎麼能這樣輕易的講話呢?我的不批判,也有部份是對於無法做到的羞愧吧,「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沒有想解決辦法,你在那邊一直講,不是有點無力嗎?如果只會一直批評,卻不想想改進辦法的話,我會覺得很糟糕。

 

    再來,是關於客觀,什麼是客觀?在留言板上,大家曾自己各自表述,而我自己的看法是,有接近客觀但沒有完全客觀,就像歷史的解釋,也有人在懷疑有真正的客觀嗎,最近跟毛毛講電話,有講到我的看法,我覺得客觀是當妳看這件事時,不是只有一種思考,而是從很多角度的,置身事外不一定比較客觀,客觀的是你自己澄明的心、自己培養的多元思考,好吧,什麼是客觀冷靜相異於人社班的熱情,我不知道我這樣想到底是不是對的,這樣打出來也很自大,可是,我覺得,唯有當妳捕捉到各個細節時,你才有比較多資料作判斷,你如果不置身其中,要如何判斷?當妳看到的東西,都是從外面看到的,而你又不一定有那麼成熟時,你要怎麼判斷?人社班的熱情…這句話尤其籠統模糊,當妳喜歡一件事,你不會對他有熱情嗎?什麼是人社班的熱情?對於知識的孜孜不倦?對於思辨的求知若渴?對於奠定人社班名聲的希望?還是說所謂人社班的浪漫?如果是追求學識的熱情,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如果是奠定人社班的名聲,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要盡的綿薄之力,受之於人者太多,如果是所謂的浪漫,我又不禁要問,什麼是浪漫?是指像美桂老師在自己課堂上說的那種浪漫嘛?是指不上所謂的正課,而去講述課外的世界嗎?他又怎知,我們不冷靜客觀?這一連串的問題,都令我害怕會顯露出我的刻薄尖酸,客觀這題目,與上面的批判很有關連,我站在自以為謙虛的角度,但同樣可能是很自大的,當妳以為客觀時,你會不會也已經失去的客觀,也把自己給制約了呢,陷入那種寂寞、無人了解的自我療傷中。

   很久以前就想過打這篇週記,但一直不好意思打,覺得這樣批評的我實在是太無知了,心胸也不夠開闊,但這些,是切切實實困擾著我的問題,還有一些不周密的地方,我卻也補不起來了,只是想告訴美桂,我心裡的想法與疑惑,可能加了些個人的情緒與主觀判斷,但不成熟的我,也沒有力氣去克制自己了。


恩,我很誠實吧,只改了一點點=ˇ=
嘿,
當然可以回覆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